原本以為早場電影只有我一個人,沒想到來了一整群的小朋友,我買票時斜眼瞄了一下他們,
心想:該不會一大早上帝就安排一群天使陪我度過早場電影?
於是,我一點都不孤單了,還有一點吵雜。如果沒有他們,我一個人進入地下三樓的戲院也會害怕。
「狐狸與我」
這部電影最美的是在四季變換的更迭,風景如畫,
展現在眼前就是大自然的美景還有生物鏈的循環,聽說導演是一位生物學家。
故事主軸非常簡單,一位女孩與狐狸的冒險,她用盡心思要拉近與狐狸的距離,
整部電影的高潮卻是在最後點出影片鎖要給予觀眾的教導是:
愛與占有。
當小女孩私心的想要把狐狸占為自己家中的寵物,在森林裡上演一場「訓獸記」,
但狐狸掙扎著掙脫身上的圍巾(類似狗鍊)和細繩,對牠來說那不是牠的生存方式;
當女孩努力要帶領牠進入她認為最珍貴的房間時-小女孩最私密的寢室,
牠焦慮的破壞屋內所有的東西,最後破窗而出,滿身鮮血的昏死在一樓的庭園。
誰錯了?
沒有。
只因為女孩用她認為「對」的方式來愛那隻狐狸,卻忽略了這個個體的真切需要,
狐狸卻又極度反抗的行為來告訴她:你,愛錯了。
昏迷甦醒後的狐狸用一種冷淡的眼神與女孩擦身而過,
她的手就這樣懸空,只有空氣承載著,狐狸的「離開」語女孩產生了「距離」。
如果我們僅專注在人/動物之間的裂痕,也未免狹隘,應該注意的是:
距離,不一定是壞事。只是彼此保護的方法,也是一種愛的表現。
狐狸不過是比小女孩更早體會到彼此的差異,
牠愛女孩的方式像是她在森林夜晚迷路,悄悄的找到她並守護在身旁安靜的睡著,
她愛女孩的方式是「自由」的來去,而不是「致命」的壓縮彼此的空間;
女孩無法像狐狸一樣在鐘乳石洞裡長久待置,想要回到溫暖的家,
如同狐狸也無法成為女孩的寵物一般,最美的風景是在山頂上的眺望,如此和諧與美好。
一切就夠了。
太近的距離造成彼此的傷害,最後狐狸選擇遠遠的觀看著她。
占有的功課是從愛而生,要如何學平衡是這部電影的意義,
最後回到敘述者是位母親向自己的孩子述說她與狐狸的故事,
當她有了兒子之後,或許她會更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-面對不同的個體,有不同的方式。
請學會輕輕的愛。
空間不至於窒息,一種輕柔的愛膩,才是長遠深長,
如果你真的愛一個人是希望對方用自己的方式過的很好,
你寧可遠遠的望著,也不是緊緊的抓在手上,
讓他遠遠的飛又願意知途而歸,這不也是神愛我們的方式嗎?
祂從不強迫天底下每一個人都愛祂,於是我們有了「自由意志」去選擇。
輕輕的愛,拿捏的恰到好處。
一開始必定會有受傷與痛苦,直到雙方都有了平衡,愛與付出就有了相等的回報。
狐狸與我象徵著動物界與人的區隔,
但何嘗又不能類比於人與人彼此間相處的智慧與經驗呢?
徜徉在自然風景之中,隨著導演的運鏡俯瞰大千世界,
一起經歷一場愛的的故事與冒險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