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最愛片中悠揚的大提琴聲音,沉穩的奏響在一片青綠色的草坪上,伴隨河中天鵝翩舞的剪接片段,裡面蘊涵著小林年輕的生命在經過生死禮儀粹練後的心聲,提琴音樂中有更多對生命的包容與對體悟。
死亡在現代社會中仍然是一種禁忌,而禁忌的職業:禮儀師,更是讓主角小林難以啟齒的原因,然而片中所要破除的正是這個觀念;更無怪小林的妻子在得知他的職業後大喊「髒死了!」之後離家出走。 影片中細膩的描摹禮儀師對於死者入殮前的一切化妝與手續,每一個動作帶著極度的尊重與溫柔。他們細細看著遺照,要畫出有如生前般動容的神情,用自己溫熱的雙手去撫摸彎曲僵直的冰冷遺骸,為死者擦身、翻身,換上美麗的服飾送他們最後一程。在極短的時間內,他們和死者似乎有了「關係」,他們抑是死者旅途中的過客,短暫的時間內瞭解死者的一生概況。死者的至親家屬張大的眼檢視著禮儀師的一舉一動,無法有任何差錯。至親的人最後還是要走上人生的終點,如果美麗的離開,能在花海中辭世,更是一種撫慰生者往前行走的力量。禮儀師要的就是貼心與細心。片中的家屬,最後獻上自己的心意,感謝他們送死者最後一程,勾起對於死者美麗的回憶,甚至與死者重新和好,就像片中一位父親一直無法釋懷自己兒子的性向,最後化完女妝送他走後,才真正發現「他」的確是自己親身的骨肉無法分離。他們扮演起生-死之間的橋樑,成為片中讓人動容又不可或缺的片段,是如此真實。就像一位老先生扶在靈柩前,大哭:「我從來沒看過她(老婆)這麼漂亮過!」 當遺體火化師說了一句,我常覺得死亡像是一道門,我們進入另一個世界。當屍體真正化成灰燼,那兒子聲聲的「媽!」,顫抖的肩膀,已成了絕響。永遠再也見不到的人,總是在回憶的笑淚中,佔有一席之位。外婆交代入殮前要穿泡泡襪,經營澡堂往生的婆婆,成為客人們永遠的記憶……。我們無法得知或是解釋死後的人到了哪裡。片中點到死亡是通往另外一個世界,這樣,是不是有了盼望?就像遺體火化師最後和澡堂婆婆說:來生再見。此生,是否可以減少悲傷,保留美好,天堂相見。 模糊臉龐的答案,小林最終找到了答案。小林對父親的怨恨從遺棄開始在心頭紮根,但當他在往生的父親手中發現彼此間的聯繫:石文後,他原諒了自己的父親。在最後關頭,他何其有幸趕上,並見了最後一面。他的母親就在他出國進修時過世,沒有見到最後一面而留下遺憾。他不是為了贖罪而來當禮儀師,或是命運安排?不得而知。人生匆匆,「見上一面」就要珍惜,最不能留下的遺憾,就是遺漏親人的最後一面。無論有多少的誤會與仇恨,畢竟,還是血脈。 細細品嚐片中大提琴聲的低吟,卻是最觸動我心的場景。雖然什麼喪禮場面也沒有,但似訴說心中無限事,自然萬物的生滅,有如人生旅程的終始。學會認真、嚴肅的面對生命,至死至終,沒有遺憾。